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浏览数:5

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2023年5月25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调研工作方案》,2023年5月16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平一行,赴对口联系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围绕“教育如何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题,深入甘泉农中两个校区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与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了解武都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情况,以及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实施进展情况,发掘基层创新经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武都区产业总体情况

武都是“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武都花椒”“武都橄榄油”“米仓红芪”等农特产品享誉中外,2022年,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产量6600万斤,综合产值37亿元,稳居全国花椒主产县区“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地位;油橄榄面积达57.6万亩,鲜果产量4.6万吨,初榨橄榄油6200吨,综合产值28亿元,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特色产业收入占适生区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二)武都区教育总体情况

武都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34所,其中幼儿园146所、小学60所(另有教学点86个)、初中16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4所、十二年制学校2 所、特教学校1所、中职学校1所。在校学生124173人,(其中幼儿园25162人、小学54463人、初中24463人、特教学校98人、普通高中14736人、中职学校559人。)教职工6467人,(其中幼儿园243人、小学3056人、初中1903人、特教学校27人、普通高中962人、中职学校33人)。

(三)武都区职业教育情况

1.武都区甘泉农业中学,始建于1972年,1985年更名为甘泉农业中学,是一所集初中与职业高中为一体的学校。学校位于甘泉镇李河村,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29平方米。建有一栋综合大楼、两栋学生宿舍楼和一个学生餐厅、8个多媒体教室、2个实验室、1个计算机实训室、1个医疗室、1个心理咨询室、1个舞蹈室、1个音乐室、1个美术室和1个图书室。

学校现有高中学生559人,其中高一级278人,高二级179人,高三级102人。初中学生89人,其中:七年级28人,八年级27人,九年级34人。学校现有教职工33人(不包含8名帮扶教师),专任教师32人,本科学历31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现仅开设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2020年,区教育局为了改变甘泉农业中学自然条件等因素对职业教育发展不利的局面,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资金180多万元对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其作为甘泉农业中学校外实训基地,并在当年投入使用。

2.有农广校1所,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机构)22所。每年农广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650人左右,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左右。

二、典型经验

(一)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农广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机构)送培训上门,把培训设备和培训教师送到村口,方便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缓解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此外,一部分参加过劳动力培训的人员,在农村创业就业,促进了农村创新创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升级。

(二)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团队作用。

甘泉农中实施“青蓝工程”,八名帮扶干部教师按照专业和学科分别与三名青年教师结对拜师,同时分组指导三个教学团队的教研活动,在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手把手指导、示范,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进步。帮扶团队组织了青岛和武都两地三所学校的线上同听公开课及评课活动,组织获得金奖的优秀教师为学校的教学能力大赛进行线上培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三、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县域职教保障,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地方政府在统筹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多维度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以优质教育供给能力为首要标准,综合考察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效率与发展效益。加大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尤其涉农职业院校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提升西部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基础保障。

二是建设职普融通高中,完善区域教育体系。落实甘肃省高中阶段职普通融工作方案,按照“理念互鉴、学生转学、课程互鉴、学制并轨”的理念,对区域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建设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统一招收录取平台,优化区域内普高和中职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建设职普融通、资源共享的新型综合高中。以综合高中融通为核心,以中小学职业启蒙为基础,以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为主线,推动职业教育向“两头”延伸。结合劳动教育要求,在中小学开足开齐职业启蒙教育,建设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基地和未来产业体验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培训。进一步完善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省内职业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扩大职业教育上升通道,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三是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形成协同开展合力。建立区政府主导,涉农行业主管部门、人社部门、职业院校、村级基层组织、行业企业参与的“政校村企”融合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相关主体的统筹规划、沟通协调、共商决策机制。由区政府牵头,依托职业学校,汇聚教育、人社、农业农村等多方培训资源,打造好一个区级技能培训中心,重点对接区域支柱性产业、特色产业、传统技艺传承等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农业专业学历教育与农业职业培训的融合。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实行分项学分培训,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四是探索科技小院模式,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积极引进优质科研资源,以“一校一村”的形式开展高水平院校与农村共建共享农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协同育人平台。将职业院校作为承载高校科研成果的关键载体,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核心产业、主导产业,主动对接科研资源,发挥学校就在田间地头、就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优势,调研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了解本地企业创新需求,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当地产业转型和升级,以产业不断升级推动乡村持续振兴。

五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区域特色专业。充分对接武都“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千年药乡”等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和打造契合乡村发展的优势涉农专业和特色专业群,依托优质农业资源建设实训基地、试验基地,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新技术的普遍应用,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导入技术、人才、知识、信息、平台,带动整个区域乡村现代化的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双向契合,双向互补,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