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医学部调研报告

浏览数:12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医学部调研报告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研究综合性大学中医学教育及相关学科交叉的建设情况,3月23日,中心副主任邬国强一行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医学部调研,详细了解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管理体制、学科交叉及产业发展情况,并实地走访了精准医疗研究院、药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Med-X研究院等研究院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基本情况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是落实“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创新港的规划建设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重要指示和“双一流”高校建设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传承“西迁精神”、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定位为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

创新港革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瞄准基础科学、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智库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构建重大基础设施群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群,服务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破解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

创新港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核心区用地规模500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创新港涵盖优质教育、高端科研、产业承载、创新创业、与综合配套等内容,校园规划建设突出了“与城市融合的开放式校园、多模块融合的实验空间、科教融合的巨构布局、多元融合的转孵化平台”四大特点。通过建设“创新能力突出、科教特色明显、国际交流广泛、公共服务完善”的现代国际化智慧学镇,创新港已成为转化科教优势、建设创新陕西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医学部建设特点

(一)管理体制:集中建设与分级管理

2000年4月,西安医科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12年6月组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医学部拥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系8个教学实体单位;设立转化医学研究院、Med-X研究院、药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生物证据研究院、全球健康研究院、精准医疗研究院等6个研究院;建有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设有综合办公室、人才培养处、人力资源处、科学技术与学科建设处、医院管理处等行政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实行“大学→医学部→学院”三级管理模式,即“大医学院型管理模式”,医学部作为学校下设的二级管理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设立综合办公室、人才培养处等职能部门,在教育、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权。合并后,仅仅部分院系进行了调整,主要基层学院(如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法医学院等)都被保留,医学教育的原有主体框架基本未变,其结构和职能与合并前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各基层学院在医学部管理下,在大学内以“院中院”形式按照二级学院进行建设。附属医学院由大学进行管理,医学部医院管理处负责直属附属医院的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相关工作,以及非直属附属医院的相关管理工作,整体上构成了医学学科相对完整的管理运行体制。

(二)学科交叉:矩阵模式与多维结构

机构设置上,交叉研究院依托学院进行建设,构建“转化医学研究院——基础医学院、Med-X研究院——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医疗研究院——第二附属医院生物证据研究院——法医学院、全球健康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 的映射关系。机构功能上,学院以人才培养及传统学科研究为主,交叉研究院以研究生培养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如:转化医学研究院聚焦生物大分子,脑功能,医学传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通过医学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基础及临床转化的原创性研究。

创新港内的交叉研究院建设不仅为学院学科发展实现了物理空间拓展,更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学科交叉平台,为实现矩阵式高效组织奠定了基础。各学术团队虽然是相对独立存在,但与研究院其他团队之间存在密切的横向联系,同时承担教学任务为主的学院与各研究院的关系亦是如此。医学部各学院与交叉研究院整体上形成了纵向以传统学科直线模式开展研究,横向以跨学科机构、开放式平台、重大项目为纽带联合攻关,纵横交错,共存共生。学科布局上,进一步深化了医科内部学科、医科和人文学科、医科和理工学科、传统医科和新兴医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摆脱医学学科建设单一发展的局限,向多维多元化发展,提升“跨界整合”思维能力,整合利用理、工、农、文等多学科知识为人类健康服务。

(三)产业发展:整合创新与全链条融通

面对中国区域发展程度尤其是创新体系效能的差异,在缺少科技领军企业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地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阶段性引领作用和先发优势,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区域性创新领军企业联合打造区域型创新联合体,形成驱动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双引擎”,这也是以创新港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一流研究型高校的战略性乃至引领性作用的重要探索。创新港大力吸引500强企业、科创企业等入驻产业区,截止到目前共有3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汇聚了3万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实行双导师制,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在医学领域,先后与泛美实验、迈瑞生物、华大基因等21家国内大型医药、大健康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布局生物医学产业。

创新港是立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融合区域创新和产学研深度协同、大中小企业全链条参与的、研究型特色的创新联合体。大学在创新联合体中发挥着创新供给的职能,地方政府在创新联合体中起到战略引领的作用,企业为创新联合体提供需求牵引。通过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了整体效能。

三、调研思考与启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为新时代医学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很多医科院校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并入综合性大学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就是其中主要的代表。合并后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医学教育也为西安交通大学实力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集中建设体制、矩阵式组织模式、全链条融通的创新体系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新医科建设是国家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下好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先手棋”,是一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深化协同创新思想、秉承开放办学理念、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守正创新,深化符合我国国情和综合性大学校情的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一)理顺院校管理体制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模式特点和优势是保留了医学教育原有的完整体系,充分共享医学资源,医疗、教学、科研联系紧密,利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医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充分交叉融合,促进了高校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及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医科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合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合并不仅要有利于综合性大学整体实力的提高,而且要有利于医科类学院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医科类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建立了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密切联系,办学规模较大。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后,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管理方面,继续充分发挥医科类学院上述优势和特色,给予医科类学院较大的自主权,关系到能否继续保持和进一步增强医科类学院的办学活力,关系到医科类院校能否更好地为卫生事业服务,也最终影响到综合性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机制

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是医学自身独特性和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医学直接面向系统而复杂的生命健康问题,既要依靠强大的科学支撑,又具有极强的人文关怀,因此兼有自然属性和人文社科的双重属性,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在需求和动力就在于学科交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对教育提出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对医学提出了“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新概念,同时面临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而医学在经过快速发展之后分科越来越细,亟需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以解决关键医学问题和医学教育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协同攻关和协同育人,从而提升学科内涵质量,增强复合型创新型的科研产出和人才输出,不断提高服务全周期全过程生命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可充分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较强的优势,整合资源成立若干医理、医工、医文、医管等跨学科和多学科组合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从制度、物质和经费上予以专项配套支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学、研究人员到该研究所和中心短期或长期工作,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不断积累交叉领域标志成果。立足全局整体谋划,在“大学—院(部)—系”稳定框架下虚实结合灵活设置跨学科学术组织,突破单一学科对发散性创新思维的限制。研究院与学院、学科团队之间形成矩阵式关联,纵向以传统学科直线模式开展研究,横向以跨学科机构、开放式平台、重大项目为纽带联合攻关,纵横交错,共存共生,为学科优势资源整合提供有力支撑。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方面,以集约化物理空间打造区域医学创新中心,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创新资源,构建医学创新生态圈,推动“医学+”学科建设。

(三)构建开放融通办学格局

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发展,不仅要跨学科,还要跨校、跨地区、跨国界,还要开放融通办学。一是深化校校、校院合作。推进落实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拓与综合院校的合作办学,依托综合性大学师资与学科优势,弥补学科单一性的短板,获得学科交叉的有效支撑,以双边或多边战略联盟方式,通过柔性结合或直接建立实体机构推动“医学+”学科及专业的发展。二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积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校地、校企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结合区域发展优势,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聚焦医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交叉融合的原始技术创新平台和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为主体联合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园区,构建集群化产业生态,推动产教研协同发展。三是国际化开放办学。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合作高端平台,通过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议、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实施高端引智计划,提升高端外籍专家的层次与规模。实施国际知名专家与年轻骨干学者陪伴成长计划,探索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打造长期与短期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教育项目,提升国际教育产品供给能力,为全球培养医学人才,惠及各国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