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

浏览数:2006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



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总体概况

1.1基本信息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北部余杭塘河以北区块紫金港单元,东至紫金港路并紧邻紫金港校区东区,南至余杭塘河,西至花蒋路,北面为创业创新一条街和留祥路,总规划用地面积161.17公顷,建设用地139.07公顷,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地下约33万平方米,计划容纳15500名学生。

1.2规划理念

根据学校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需求,以及现阶段的发展规划指标和路线图,浙江大学在院系与学科空间布局方面还不够合理,在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实验室与学科交叉空间建设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所以浙江大学校园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紫金港校区西区的规划建设为引领,进行各个校区功能的重新定位,实现校园空间布局的调整,全面建成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并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校园,努力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紫金港校区西区自2011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秉承东区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并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校园的建设理念,尤其对“大学园林”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在规划理念上实现东、西区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生活区与学科群就近布置的模式,满足“社区型”组团的要求;以研究平台交叉中心为基础,组织学科群建筑空间。

1.3总平面设计

紫金港校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61.17公顷

总建筑面积

地上124.16万平方米

地下约33.06万平方米

容积率

0.77

绿地率

35%

建筑密度

22%

紫金港校区东、西区总平面图

紫金港校区东、西区鸟瞰图

二、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景观设计

2.1总体布局

紫金港校区西区景观的总体布局为“一核”、“二轴”、“三环”、“四片”。“一核”以“求是湖”为核心,辐射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图书馆、研究平台交叉中心的西区景观湖核心区。“二轴”中“纵轴”是指以紫金港路为基准的南北向纵向贯通景观轴;“横轴”是指以东西向规划水系为依托,横向贯穿东西校区的景观绿轴,实现东西区的景观互通。“三环”是指以“一核”为中心的3条聚心型道路景观构成的景观绿带。“四片”是指面积最大的四片绿地,改善西区小气候,产生集中生态效益,同时形成既能体现各自特点又能反映浙大特质的景观片区。

紫金港校区西区景观总平面图

 2.2设计导则

浙江大学拥有近120年历史,大量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建筑风格、色彩、尺度、材料等都体现了中国大学教育建筑的文化元素和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精神内涵,已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地指导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的建设,协调好校园建筑风貌,学校编制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筑风貌暨设计导则》。导则通过大量的国内外实例调研和分析,对紫金港校区西区校园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材料、构件、细部、环境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西区校园由环湖湿地风貌带(强控带)、环路学院风貌带(强控带)和学院风貌延展区(弱控带)三个风貌带组成。

紫金港校区西区风貌带分区图

三、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交通分析

根据紫金港校区西区总体规划定位,结合西区建筑群的布置和东区道路路网分布,设计考虑将西区道路划分为三个等级:校内主干道(24米宽)、校内次干道(15米宽)和支路(7-10米宽)。校内主干道主要承担整个西区内部长距离交通通行,快速连接东西两个区块以及西区内部几个主要地块对外出入口的交通;校内次干道主要解决西区内部各管理片区、学院建筑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为组团服务,并快速疏散主干道交通流量;支路主要作用为连接建筑单体、组团与次干道、主干道之间的交通,集散人流、车流等,为各建筑单体的出行服务。

路网结构总体布置根据西区中心景观湖及区域内水系分布,结合院系建筑总体排布,形成绕中心湖环路结合放射路网的布置形式。整个西区主次道路共有八条,其中:

1、校内主干道:包括吉英路(万安路以东段)、万安路(吉英路—遵义西路)和遵义西路,以及美川路(花蒋路—万安路)。这四条路形成西区内环主干道,成为连接东区、西区、西区正大门以及西侧出入口的主环通道路。

2、校区内次干道:包括吉英路(花蒋路—万安路)、美川路(万安路—宜山环路)、艺博路、万安路(余杭塘路—遵义西路)和中润路。这些道路将作为学院组团之间的连接道路,沟通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

3、支路:规划西区内部宽度在7~10米的道路均为支路,是作为各建筑单体出户与主、次干道联系的通道,起到集散建筑人流车流的作用。宜山环路则定义为环绕中心湖的一条环湖景观通道。

紫金港校区西区路网规划结构图

紫金港校区西区路网等级图

根据最新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杭州市规划轨道交通5号线沿余杭塘路地下走线并转入紫金港校区,在紫金港校区南大门西侧设置一处轨道交通站点。此外,规划轨道交通二号线沿紫金港校区东面的古墩路地下走线,并在萍水路口与五号线交汇处设有一座换乘枢纽站。轨道交通站点的设置为浙大师生的交通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校园特色建筑

4.1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

4.1.1实景图赏析

4.1.2设计说明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工程位于西区的东部,其南面为校区中心湖面,西北面与校师生服务中心隔河相望,东北面为图书馆、档案馆。该项目用地面积2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33.2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320.0平方米,为校史展示厅和设备用房;地上建筑面积5813.2平方米,为求是大讲堂和西迁办学纪念厅及廊道。该建筑群集学术讲座、校史展示、文化表演、校务活动、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设计体现了主殿、厢房和廊道的古代建筑特征,结合自然地形和水系,形成当今的“求是书院”,既是浙大文化的传承,又是校园内独特的景观。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是西区唯一一座仿古建筑,其建筑亮点分别体现在“顶”、“院”、“材”三个方面:1、建筑屋顶表现形式为歇山,并且发展成了重檐歇山,加重了其仪式感,更具有标志性;2、院落组群错落有致,很好的结合了自然地形、自然水系;3、建筑选材依旧采用石材、木材和屋顶瓦面为主要材料,构筑了其建筑色彩的主要基调。

4.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25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5813.2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2320.0平方米

容积率

0.233

绿地率

35.7%

建筑密度

24.4%

4.2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4.2.1效果图赏析

4.2.2设计说明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南角,是一座按美国博物馆协会文物保护标准设计、建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集艺术收藏、修复、文物展示和数字化、教学实践、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史教学博物馆。该项目是由美国GMA公司和浙大建筑设计院共同设计的,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工程主体结构体系为大跨度、高层高、多平面标高框架结构,中间穿插使用静心钢柱结构,并大量使用清水混凝土墙、梁、柱结构,突破性地使用了国内罕见的清水混凝土楼梯和大型混凝土砌块幕墙。

受中国古代砖石建筑的启发,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设计为东西走向的三个长条,博物馆功能被设置在南边的两个长条内,学院被设置在北部较高的长条的上层。长条建筑物的立面划分目的为消减建筑的体量,同时利于参观者解读博物馆的一系列空间。就建筑物本身,其形体被解读为砖石长条。长条之间的空间被玻璃围合,使充沛的光线和视线进入庭院。这些空间可作为参观者游览过程中的休闲处,并可同时帮助参观者定位。

4.2.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3398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18522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6667平方米

容积率

0.74

绿地率

42%

建筑密度

30%

4.3文科类组团(一期)—学生保障中心

4.3.1效果图赏析

4.3.2设计说明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文科类组团(一期)—学生保障中心建设工程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区的东南角,东临浙大紫金港校区主出入口,南侧毗邻余杭塘河,西侧为西行河,北侧隔遵义西路为文科类组团(二期)—人文社科大楼用地。总建筑面积106668平方米,项目主要功能分为研究生教育和保障中心、留学生中心和食堂。

本项目的设计原则是以紫金港校区西区“社区型”学科群为单位,采取“组团式”结构进行规划,规划结构为“一轴两区两街”。

“一轴”—中心景观轴:用地中心打造一个以绿化为主的中心景观轴,在人文社科楼群和余杭塘河之间建立一个景观通廊,为师生休闲、交流和互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

“两区”—留学生片区和研究生片区:根据设计的任务要求和校方的使用规划,用地按照不同的使用单位划分为留学生片区和研究生片区。

“两街”— 留学生学生街和研究生学生街:设计在留学生片区和研究生片区分别打造一条纵向的学生街,作为广大师生活动的主要室外空间,集合不同功能的建筑出入口,形成具有良好学院氛围的公共活动空间。

4.3.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20559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84805.6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21862.7平方米

4.4文科类组团(二期)—人文社科大楼

4.4.1效果图赏析

4.4.2设计说明

浙江大学文科类组团(二期)—人文社科大楼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南部,紧邻西区主入口大道。用地北侧为临湖的研究平台交叉中心,南侧为学生保障中心,东西两侧为景观绿地并被水系环绕。该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19800平方米(地上100000平方米,地下19800平方米),包括人文学院、传媒学院、经济学院、教育学院、公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意中心、古籍图书馆等教学科研办公用房。设计理念为:

1、轴线规整,布局均衡:设计将人文图书馆结合思政部居中围合成中央庭院,人文创意中心左右护绕;人文学部的人文学院与传媒学院在东,社科学部的经济、教育和公管学院在西;中央主轴南向开放,北向面湖;东西辅轴右短左长,各以两栋高层为对景,对称中有变化,分区明确,功能合理,建筑错落有致,松紧合宜。

2、书院传承,时代精神:设计以方院作为空间主体,以虚为实,呼应源远流长的书院传统。每个学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方院,人文创意中心则按体量布局分为四个方院,而以人文图书馆的方院为统领。院落之间以院墙和巷道相互串联,形成极富传统神韵的书院氛围。同时,设计以院墙的转折变化拆解体量,以潮流的设计手法处理传统材料与空间,凝重中融入灵动的旨趣和时代精神。

3、红墙灰瓦,人文底蕴:设计遵循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设计导则的要求,遵循浙江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采用清水红砖、灰瓦坡顶为设计基调,以方正的空间、简洁的体量、经济的材料和精致的细节来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建筑。传统的红砖经过叠涩、错跌、镂空等现代手法的处理,形成鲜明的时代感与标识性,院落空间也因此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  

4、湖畔雅集,四季歌行:设计考虑文科类组团的教学特色,以文会友,意在笔先,建筑紧扣景观的主题:滨湖是大环境,建筑体量边高中低,有松有紧,照应滨湖景观与规划中的学科交叉平台;庭院是小环境,人文学院古朴博雅,传媒学院现代开放,经济学院顺理致用,教育学院严谨雅洁,公管学院质朴大气,而创意中心庭院强调四季的特色,春花夏雨秋月冬雪,文人雅集触景生情,四季弦歌不缀。

5、建筑文学,相得益彰:设计将传统建筑中牌坊符号进行抽象,一则应用在建筑山墙处理,一则与院落空间以及建筑入口结合起来。将汉语言文字作为标识性的元素,以匾额、对联、纹样、花格等方式结合在建筑空间中,尝试重拾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学性,这也是最有人文范最合主体的尝试。

4.4.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4762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19800平方米

4.5文科类组团(二期)—管理学院大楼

4.5.1效果图赏析

4.5.2设计说明

浙江大学文科类组团(二期)—管理学院大楼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的西南入口东侧。东至西行河,南至余杭塘河50米绿化带,西、北至规划校园主干道。东北侧可遥望校园中心湖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总建筑面积79943平方米,其中地上69948平方米,地下9995平方米。其功能主要分为管理学院和留学生公寓两部分及其地下车库等辅助设施。

学院总体布局为“九宫布局、东西分区、三主三裙三院”。

九宫布局:是指建筑总图大致呈九宫格模式,各个功能区块在九宫格内错落布局。

东西分区:是指建筑裙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又通过连廊庭院等明确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为管理学院,西面为留学生用房。

三主:是指三栋11层高的主楼,其中A楼、B楼两栋为管理学院用房,C楼为留学生用房。三栋主体建筑错落布置,将彼此间视线干扰较少到最小,景观视野则放大到最大。

三裙:是指与主楼相连的三座2层高裙楼,其中一座为管理学院主入口大厅,一座为管理学院会议中心用房,一座为留学生用房入口门廊及休息厅。

三院:是指建筑群内三座不同性格的庭院,分别为北侧的管理学院主入口前区礼仪性的三合院——北院;管理学院东侧沿河休闲性质的三合院——东院;留学生用房与管理学院之间的内庭院——西院。三个庭院各有特色,丰富了建筑群的空间层次和空间体验也改善了各个建筑单体的采光通风条件。

   

4.5.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3084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69948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9995平方米

4.6理工农组团(一期)—机械与教学大楼

4.6.1效果图赏析

4.6.2设计说明

浙江大学理工农组团(一期)—机械与教学大楼项目选址于浙大紫金港西区内,北临校园内吉英路,南临校内六号路,西面临校内中心湖面支流,东面临农科教用房。用地面积64128平方米,用地北侧东西向长度约为400米,南侧东西向长度约341米,南北向长度约169米,用地内部地势较平坦。设计理念为:

1.主题——共生与共融

通过研究本地块建筑与周边建筑、自然景观、道路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充分保护利用基地内的原生湿地,维持与南侧建筑群体的延续性以共生,继承原原有建筑的传统元素以共融,营造符合人体尺度的公共教学空间。

2、空间——开放与交流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浙江大学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积淀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积极创造校园的人文环境,创造自由的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会场所、活动空间和相关设施,传承浙大优良传统和江南地域文化。

3、色彩造型——传承与创新

吸取浙大玉泉校区的建筑特色,同时加入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进行技术和艺术的创新。

4、建筑设计特色说明

在本方案的功能上突破了以往的简单分区,通过更完善的道路分级系统和建筑组团体系以适应大学学科、科研和教育的最新发展。采用聚落式布局模式,自由的组合教室空间,通过景观廊道等交通纽带连接,但不围成封闭性的院落和园林。此外,建筑物之间有一定的轴线关系,使能彼此顾盼,互为衬托,有主有从,形成富有变化和韵律的内部空间。

4.6.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64128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74379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

4.7理工农组团(二期)—理科大楼

4.7.1效果图赏析

4.7.2设计说明

理工农组团(二期)—理科大楼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西南部。用地北侧为材化大楼,南侧为文科类组团,西侧为学生生活区,东侧为交叉研究平台。规划总建筑面积101238平方米(地上81048平方米,地下20190平方米),包括化学系、心理系、数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物理系、理学部楼6个单体。建筑多高层结合,建筑限高60米。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为“一脉相承,和而不同”。在整体规划和导则的基础上传承传统校园院落式的空间组织模式,将浙大老校区的空间尺度、建筑体量、风格元素融入组团建筑,求同存异,构建一个“大师与大楼”相呼应的浙大校园。

1.围合布局

设计总体上借鉴了老浙大和西方校园空间通常采用的围合式布局,把建筑尽量靠近用地边界布置,通过建筑的围合来形成广场与院落结合的校园空间。

总图建筑形态以板式和U字形相结合,通过平台、连廊的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呈现简洁丰富的形象。高层在外,多层在内形成了高度上的起伏变化。

学部楼前为整个组团的中心绿化广场,广场四周通过U形及L形的对称布局形态围合构成理学部的空间骨架。南侧的数学学院、北侧的化学系形成南北错动的建筑界面,很好的适应了不规则的地形及校园空间。基地西南侧为校内主干道与校园出入口道路的交汇点,通过降低建筑高度和建筑退让的手法,形成尺度适宜的校园广场空间和入口氛围。

2.中心广场

通过建筑体量的整合,形成开阔的入口广场,并在广场中设置具有标志性的牌坊,定义了理学部开放、大气的入口形象。各建筑群体围绕共享的广场空间布局展开,形成统一整体。

3.空间轴线

设计延续原有规划理念,保留了东西向入口轴线和南北向的空间轴线,形成有机的整体。入口轴线把主入口前的湿地绿化和广场空间联系整合,并同时和西区的中心湖面景观形成空间的呼应,强调组团与环湖湿地风貌带的空间交流和建筑对话。南北向的空间轴线打破了围合布局的封闭形态,强调了各组团间的空间对话,也定义了理学部的南入口大门形象。

4.文脉传承

设计强调对老校园传统空间的传承、对传统形式的建构、对传统文化的植入。通过老校园红砖建筑的语汇的引入与变异,砖石连廊的砌筑,拱券叠涩的连接,坡顶形态的演绎,将浙大的风格在新校园延续。

5.求同存异

建筑组团在传承红砖建筑的基础上寻求特色,在风格统一中追求个性表达。点式布局,通过砖砌拱券,壁柱等砖的语言与老校园的人文精神相呼应。设计引入砖墙片段的形式,形成蕴含机械美学的大楼形象,彰显理学部的学科特质。

6、主题景观、历史呈现

景观结合学科进行设计,考虑理工农组团的教学特色,质朴现代,紧扣学科主题。南北步行景观带借鉴传统园林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采用传统的砖石材料进行统一铺装,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创造曲折变化、收放有致的空间序列。景观带强调各学科的特色,南北分别布置历史性雕塑与景观小品,纪念各院系历史重大事件和各系院士等学科领头人。南北景观带向中心广场汇聚,形成纵贯南北的人文院史街,传承悠久历史。

4.7.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60626.3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81048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20190平方米

4.8理工农组团(三期)—材化大楼

4.8.1效果图赏析

4.8.2设计说明

理工农组团(三期)—材化大楼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的西北角。用地西侧为西区主体育场,南临余家河绿化带,与理学部组团隔河相望。北面为湿地景观区,靠近东北方向理工农组团(三期)-机械与教学大楼。东侧紧靠研究平台交叉中心,与中心湖区相近。规划总建筑面积93171平方米(地上70171平方米,地下23000平方米),包括化工学院、材料学院、高分子系、公共机房等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建筑多高层结合,建筑最高点59.6米。设计理念为:

1.轴网规整,布局理性

设计延续原有的规划理念,保留东西向轴线,联系东西向开放空间,设置南北向步行景观带,联系南北湿地景观,自然地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衔接起来。

通过对建筑的对称布置,形成开阔的入口广场,定义了组团开放、大气的入口形象,并延伸东西向轴一指向中心湖区,呼应中心湖区的水体景观。南北两侧地块的开口朝内设置,中间地块开口朝外。

根据化工学院:材料学院:高分子系约为3 : 2: 1的面积比,综合考虑校园内相近学科就近布置与集中控制废气排散的因素,将化工学院布于地块南侧,西南角布置高层排放主要废气,整体与南面组团中化学系相近布置,避免影响其他建筑。高分子系则布于地块东北侧,材料学院布于西北侧。

2.院落围合,空间渗透

设计以围合式的布局,形成多个U型庭院空间。同时以化学分子结构为意向,以步行主轴串联起各组团庭院,强调各组团间的空间对话。理性与浪漫的情怀相互交织,彼此相融。

大型开放广场与水系景观形成的东西向轴线,将运动场开敞空间与湖区水系空间引入;建筑底部架空、开口以及多层次的廊道等空间,将外部绿化景观渗透入内部庭院。这些空间为师生营造了舒适的自由交流环境,缓解实验研究工作的压力,使人的情感与空间体验相结合,形成了学院组团的场所氛围。

3.院系融合,资源共享

设计将公共开放性强的入口门厅、架空通廊等共享设施与交往空间布置于中心广场周边,结合共享庭院将各院系有机融合,在形态上活化了中心广场氛围。同时将公共服务性强的报告厅与各院系办公空间沿东西主轴布置,并用连廊相互连接,方便服务其他各功能。独立性要求较强的研究性实验、教学空间则布置于外围,既区域明晰又与公共区域联系紧密。

设计合理分布这些共享设施、交往空间与独立功能空间,有利于资源共享,使学科交叉成为可能,并为研究创新行为创造了空间条件。

4.模块设计,变动灵活

实验室基本模块是实验室设计的基础。设计根据实验台的尺寸、实验操作需要的空间及室内过道空间确定基本模数,形成完整的实验室模块。根据实验室的进深和层高要求将实验室模块与研究室、办公室、公共走廊等结合起来,形成基本单元模块。以基本单元模块的组合和变化,满足各院系不同类型的实验室设置要求。同时建筑依据模块采用通用、灵活的结构模数,组成本地块建筑群体,实现教学、实验、科研办公等不同使用需求。

进行模块化设计,使整体结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可增长性,达到了功能可变与布局调整的目的,保证了实验楼群的整体性和内部功能的有机联系,具有高适应性。

5.坡顶红墙,人文传承

建筑造型设计及外立面材料的选择严格遵循紫金港校区西区建筑风貌控制导则。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整体建筑风貌的要求,我们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屋顶形式平坡结合,以坡顶为主,平面布局相对规整,外立面采用面砖与清水砖相结合,色彩以砖红色暖灰为主。  

建筑造型注重对浙大历史的传承,基本延续了老浙大玉泉校区中轴线的经典建筑风格。建筑立面竖向采用经典的基座-主墙面-坡屋顶三段式布局,水平向采用对称中正的立面开窗形式,体现百年学府严谨治学的学术特点。同时在建筑中引入拱廊、架空连廊、门头等元素,细节丰富,韵味悠长。

在此基础上,在坡屋顶的形式、入口门廊的处理、立面开窗节点等处理手法上又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老浙大建筑,而是根据现代建筑结构材料营造等特点作出创新。如坡屋顶拟采用较传统筒瓦更为简洁的深灰色金属屋面,立面局部采用小面积的玻璃幕墙满足采光要求并与实墙形成虚实对比,主墙面及入口门头以更为简洁的水平或竖向线脚取代老浙大建筑大量的装饰刻花。整体建筑既具有现代风格,又不失传统建筑的庄重、典雅。

6. 低碳环保,建筑节能

为体现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设计采用被动、适宜的建筑节能策略,达到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融入绿色校园之中。建筑立面凹凸有致,阴影关系丰富。整体采用竖向线条,起到良好的遮阳效果;并减少西晒影响,降低空调能耗。

7.主题景观、历史呈现

景观结合学科进行设计,考虑理工农组团的教学特色,质朴现代,紧扣学科主题。南北步行景观带借鉴传统园林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采用传统的砖石材料进行统一铺装,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创造曲折变化、收放有致的空间序列。设计中采用传统的砖石材料,体现朴素与现代,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受。

景观带强调各学科的特色,南北分别布置历史性雕塑与景观小品,纪念各院系历史重大事件和各系院士等学科领头人。南北景观带向中心广场汇聚,形成纵贯南北的人文院史街,传承悠久历史。院士汇聚,开创带领学科;师生触景,鼓舞奋发向前。

4.8.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64128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70171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

4.9理工农组团(三期)—动物中心

4.9.1效果图赏析

4.9.2设计说明

理工农组团(三期)—动物中心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东北侧,项目基地位于校园支路尽端。西侧为生物物理科研用房,北侧为校外道路,南侧、东侧为试验田区,且有一河流穿过,景观环境优越。总用地面积:17458.0平方米,设计要求总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其中:A区模式动物中心:5000平方米;B区大型动物中心:2200平方米;C区畜禽动物中心:1800平方米;D区昆虫所:1000平方米;E区动物教学用房:3600平方米;其中E区独立设置。

尊重总体规划的设计原则与布局,对单体内的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进行整合,并与周边建筑与道路取得呼应;尊重建筑风貌控制导则,将该项目塑造成整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力图结合项目自身特点,提炼建筑特色;建筑细部处理与功能紧密结合,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以人为中心,在外部环境组合与内部氛围营造等方面均为师生提供舒适、方便、多元化的交流和休憩空间;充分考虑学科未来发展,设计体现通用性和可持续性的,为了今后的发展,在场地、设计、机房、安装、管道的铺设、冷暖的供应方面应有长远的考虑,为以后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体现生态与节能的设计理念,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创造健康的实验场所,并尽量节约能耗、管理支出和日常运行维护费用。

4.9.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7458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0平方米

4.10生物物理科研用房

4.10.1效果图赏析

4.10.2设计说明

生物物理科研用房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的东北区块,东侧为规划大动物试验用房用地,南侧为农学院试验农田,西侧为校内道路,北与创新创业街辅道相临。包括科研实验用房、电子加速器实验用房、污物暂存库等建筑单体及温网室构筑物。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0000㎡ ,总建筑面积为6000㎡,地上建筑面积5970㎡,地下建筑面积30㎡。

总体布局上考虑生物物理科研用房建筑群的功能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建筑进行合理分区,各建筑及构筑物相互独立,并结合园林式的庭院空间将建筑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基地由北至南依次布置了电子加速器实验用房、科研实验用房及温网室与污物暂存库。电子加速器实验用房布置在基地的北侧,便于货物的进出及实验的开展。考虑到其功能的特殊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电子加速器实验用房与周边建筑及道路保持了适当距离。科研实验用房作为主要的实验教学及办公建筑,位于基地的中部,建筑结合使用的功能分区及庭院,分成多个区块。温网室位于基地南侧,便于获得良好的日照及利于植物培育的环境。污物暂存库临近温网室,便于废弃物的收集。地下衰减池布置于科研实验用房的北侧,便于同位素实验废水的收集处理。基地沿边界布置围墙,便于建筑群的独立管理。

4.10.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0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597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容积率

0.597

绿地率

25.5%

建筑密度

22.2%

4.11实验田及农科教用房

4.11.1效果图赏析

4.11.2设计说明

实验田及农科教用房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东北侧。项目基地位于吉英路(规划)与规划支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本项目用地位于西北侧为生活区,西侧为公共教学区,南侧、东侧为实验用田,且有一河流穿过,景观环境优越。总用地面积80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200㎡,地下建筑面积800㎡。设计构思为:

1.延续紫金港西区的建设肌理

围合式的建筑风格是紫金港西区主要的建筑肌理。本项目为了争取最好的景观视野,建筑布局采用两条板式的错落布局形式,并通过一条底层架空的柱廊和一条敞开的连量相连。以获得最大尺度的围合空间。

2.厚重典雅的学校建筑风格

项目地处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内,是环路学院风貌带控制区的一部分。大到建筑的布局形式、红砖立面、坡顶样式,小到开窗细节、空间的营造、光影的变化等等无不透露出一种历史厚重感。建筑屋顶为传统的四坡顶,保持了规划中校园环路学院风貌带的一致格调,呈现出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美学。

3.多元化的景观系统

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共享、休憩交流和眺望远方的可能。包括,二层大面积的观景平台,以及东侧的各层挑出观景台。同时基地内也布置了一系列的内院,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观景系统。建筑内景和外部自然景观相互交融。

4.营造有层次的空间效果

用地西侧为出入口,前方预留入口广场。建筑通过北侧体块的东移,形成较为开阔的入口空间。同时有韵律感的柱廊排列丰富了建筑语言和沿街立面。整个建筑通过微妙的光影变化创造出独特的空间视觉享受。同时,东侧的河流,围合的庭院,屋顶的绿化又丰富了绿化空间。

4.1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8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容积率

1.15

绿地率

24.9%

建筑密度

29.9%

4.12学生生活区组团

4.12.1效果图赏析

4.12.2设计说明

学生生活区组团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西侧,北临体育场,南临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东临理工农组团。规划总用地面积为52436㎡,总建筑面积101600 ㎡。规划地上建筑面积90000 ㎡,地下总建筑面积11600 ㎡,建筑限高60米。地上部分学生公寓约80000 ㎡,学生食堂约10000 ㎡,建成后约容纳6000学生使用。地下部分学生公寓建筑面积约10600㎡,主要布置人防机动车地下停车库及供电、供热等设备用房,共设车位约140个;学生食堂地下建筑面积约1000㎡,主要功能为各类生活服务用房和设备机房。

学生生活区组团使用现代建筑手法,以创造简洁大气、符合浙大人文气质的形式为宗旨,设计以竖向线条为主的红砖建筑群。建筑的外立面色彩以砖红色暖灰色调为主,少用玻璃幕墙;屋顶形式平坡结合,以坡顶为主,平面布局相对规整;建筑以多层为主,部分宿舍采用高层。方案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又传承了传统校园文化,简洁明快,节能环保,具有大学建筑的文化品位。

4.12.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83883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90056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11615.2平方米

容积率

1.10

绿地率

30%

建筑密度

20.9%

4.13学生服务中心

4.13.1实景图赏析

4.13.2设计说明

学生服务中心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西侧,北临主体育场,南临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东临理学院教学组团。规划总用地面积为7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45平方米。学生服务中心位于学生生活区组团东南侧,与食堂围合,形成内部的学生活动广场,利于学生活动及交往。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为百货、休闲、书店、邮政及学生社团活动、就业招聘、团辅活动等。

建筑立面设计主要采用竖向开窗,构图以竖向线条为主,横向线条为辅,共同交织成稳重大方的高校建筑立面表情。用材上选用砖红色陶板幕墙作为主要外墙材料,在满足房间窗地比的前提下使立面更显简洁整体。整个立面设计强调人文气息,力求创造一种富有人情味、端庄、典雅的风格。

4.13.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74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0平方米

容积率

1.10

绿地率

30%

建筑密度

20.9%

4.14博士后宿舍

4.14.1效果图赏析

4.14.2设计说明

博士后宿舍项目选址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西北部,项目用地呈“倒梯形”,南偏东26度,南、北、西三侧均有校园道路环绕。地块东侧和北侧紧邻5号河和护校河,环境优美,表面平整,地理位置优越。地块南侧为规划校园运动场地,西侧为预留发展用地,北侧和东侧为规划校园景观绿地。建筑用地面积:8323.5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总体布局上采用“围而不断,疏而不散,四水归堂”的艺术设计。通过高低错落的体量交叉和富于江南神韵的建筑造型,营造优雅宁静的浓郁深厚的书院气质。在基地的南侧规划有运动场地,具有一定的噪音污染,所以必须给予一定的退让。东南侧具有良好的景观面,应做引入,尽量以优良的景观面照顾各个宿舍楼。另外高层建筑放置在北面,也可以有效抵抗冬季的北风。

总平面布局呈现两个“L”型围合,地块东南侧为主景观面,布置多层建筑,能使大部分户型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景观。地块北侧设置高层,围合形成的内院景观,尽量使每个房间做到均好。园区主入口位于地块东南侧,次出入口位于地块西北侧。地面停车位设置在南面的规划道路边上,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在主出入口附近,园区内部不设置机动车位,这样很好的做到了人车分流。

4.14.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8323.58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3960平方米

容积率


绿地率

35%

建筑密度

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