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浏览数:5080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

一、校园总体概况

1.1基本信息

十一五期间,根据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南京仙林地区建设“江苏国际高校园区”:计划引进4-6所国际一流大学,与江苏省高校合作办学,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完成基本建设工作,再通过十至十五年,将“江苏国际高校园区”建设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文化氛围浓厚,科教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优秀人才汇聚,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中心,成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的基地。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正是“江苏国际高校园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该园区规划真正落实展开的先锋。仙林国际化校区南接仙林大道,北靠万象路,西面为一路(九乡河东路)之隔的九乡河,东至西山路,总占地面积188.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自2006年11月奠基以来,经过近3年的建设,一期工程于2009年10月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主要包括公共教学楼、图书馆、基础实验楼、国际学院大楼、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校医院、学生食堂和宿舍、校史博物馆等各类基础教学用房。至此,一个教学相长、多元开放、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校园环境已初步形成。2012年,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

1.2设计理念

作为“江苏国际高校园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在设计理念上秉持高校园区“资源共享、环境共生、组团布局、空间开放”的核心规划概念,使仙自身与高校园区内的其他校区融成有机整体,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上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工作为中心;此外,作为南京大学这座当代中国著名的百年高校的新主校区,仙林国际化校区的各类建筑在形式、用色等方面注重与南大鼓楼校区的延续统一,在承载南京大学历经百年洗礼后积淀的诚朴厚重的同时,也展现着新时代里南京大学焕发的别样风采。

以人为本,资源共享

现阶段,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新建或扩建校区,高校校区面积随之大幅增长,这就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在设计伊始,便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围绕“人”的具体需要进行设计规划。从建筑组团、景观规划、校园交通等各方面努力打造一个节省学生时间、方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现代化高校。

知识信息时代的国际高校园区将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现代化城市社区,这里倡导的共享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还包括信息资源;不仅限于高校园区内部,还涉及高校与社区之间。

在基地中,依托自然山系,沿中心十字结构交通干道布置一级资源共享区,引进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由社会开发,服务整个高校园区及周边社区。共享区内包括图书信息中心、商务培训中心、体育中心及部分生活服务设施。同时,国际高校园区内的相邻学院还可以共享食堂、体育活动场地,即所谓二级资源共享,以提高这些日常生活设施的使用效率。

生态校园,环境共生

仙林地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是极为优异的生态资源,强调建筑群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人与自然的共生,极大地提高园区的整体品质,有助于营造舒适宜人的学习、工作氛围,为吸引更多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增加筹码。

本规划通过整理基地中心区域的现有山系水系,使之成为整个国际高校园区乃至周边社区的生态绿肺,并在设计中注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共存共生,强调生态环境与园区生活的交融。

组团布局,空间开放

江苏国际高校园区采用国际一流大学与江苏省高校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将由若干个国际学院组成,每个学院都相对独立,有各自的教学组团和生活组团。

本规划采用街区式组团布局,将教学区、宿舍区都作为一个个单独的功能街区来摆布,并通过园区中主要的环路系统将各个功能街区串接起来。组团内部采用较高的建设密度,通过一系列庭院空间的组织强化建筑群的归属感;组团之间间隔有巨大的景观绿带,使得依山而建的各个学院类似一个个小型的村落。

园区内部和周边的生态资源极佳,维持原有基地的视野开阔、空间开放,强化园区内外景观的相互渗透。彻底放弃传统封闭的校园形式,取消界定学院边界的围墙,将国际高校园区开放办学的经营理念一直贯彻到建筑群的空间组织上。

高校园区|总体鸟瞰

公共核心区

公共核心区2

1.3总平面设计

仙林国际化校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88.5公顷


总建筑面积

122万平方米


容积率

0.58


绿地率



建筑密度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总平面图

高校园区|功能分区图

二、校园景观设计

  2.1山体保育-尊重原生态

  作为区内主要的生态资源,山体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山体保护规划中注重维持其原生态,使山体与建筑保持良好的弹性关系和谐共生。

 (1)山体控制与生态修复

  山体的控制范围确定:根据主要的植被分布确定未来主要的保护范围,在该范围內禁止建设大型建筑,所建的也需与山体植被有很好的结合关系,最大限度的保护乡土物种及山体的可持续性。

 (2)控制开发量

  山体与建筑存在这样的弹性关系:在核心保护区外围形成主要的坡地建筑分布范围,该区域的建设与规划集中考虑平面与剖面上的变化和适应性,保护建筑达到以形补势的整体效果。此外,依照区域划分,对开放强度及高度进行严格控制。其中,低层建筑区控制在10m以下;多层建筑区平均高度限定在10-24m;高层适度发展区则在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前提下限定在100m以内(地标建筑除外)。

 (3)向城市渗透

  山体绿化与平面绿化的有效结合:通过深入分析山体绿化系统与平地绿化系统的结合关系,形成以山体为绿核,发散式的绿楔直接深入主要建筑组团,使得空间形态上,绿化与建筑形成很好的对话关系,而山体也与城市形成楔状的空间联系。

2.2绿地系统-架构开放空间

 (1)基于绿地保留,形成空间架构

  公园绿地以向公众开放,具有游憩功能为主要特征,兼具景观、生态、教育、防灾等功能。公园绿地选址从城市性质、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用地布局出发,在城市主要出入口,人文自然景观聚集地,城市主要公共设施附近选地。并优先选用现有山川河湖所在地及周围地区;原有林地及大片树丛地带;城市不宜建筑地带。合理布局,均匀分布,“大、中、小、点、线、面”的结合;规划区级公园服务半径1000-1500m,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为300-1000m。公园绿地建设绿化面积超过了70%。

 (2)关注城市活动

  仙林国际化校区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时,强调基于学生业余生活,提高绿地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度。将绿地系统与历史景点有效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地景。充分利用城区自然条件和文物古迹保护,大力发展公园绿地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加强主城区绿地及滨水绿地的建设,在绿地系统中开辟景观生态走廊,提高城市景观价值,完善综合功能,满足不同层次居民要求。

 (3)四季植栽效果

  仙林国际化校区在进行植物栽种时有意选取银杏、樱花等季节性植物,使得校区可以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诸如银杏大道等也渐渐成为南大学子和各地游客的重要取景地。

2.3水体系统-营造亲水氛围

  用地内部重要的水体资源,设计强调保护与开发并举,营造集生态、景观、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蓝带。其中,岸线资源利用主要以生态旅游性质为主,北侧结合用地形成疗养健身岸线段,南侧主要为自然公园岸线段;河穿越大学城中心区及用地内的部分居住区,岸线资源利用以景观、休闲性质为主,其中穿越居住区的部分设计为居住生活岸线段,位于大学城中心区的部分划归为主题公园岸线段。

 (1)解决城市水功能

  仙林国际化校区在水体规划时强调生态性、旅游、防洪、排洪的有机结合,这其中以防洪为前提,防止近年在国内屡次发生的“看海”现象,形成当下国家大力推广的“海绵城市”效果。

 (2)打造亲水岸线

  在不同性质的岸线段内部,每隔500-600米,设计结合地形特点、资源性质与文化特征设置一处景观节点,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依据规划要求河岸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可能设置为自然式台阶状驳岸,利用水体季节性涨落安排亲水活动区域,局部节点、主题公园段等大量人流集散处辅以硬岸,以利维护所需。不同岸线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亲水性。同时,与当地文化景点的有机结合,也使得仙林国际化校区的水系统多了一分文化元素。

主入口礼仪大道景观轴线

三、校园交通分析

3.1道路交通规划

  坚持整体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土地利用与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生态原则,坚持安全可靠的原则,坚持动、静态交通平衡原则,系统、综合分析交通特征,提出本区大学城的最佳交通规划、组织方案,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1)层级分明,分区合理

  仙林国际化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分为三层:过境道路、内部道路、景观道路。通过合理分明的层次划分,使得不同道路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人车辆的安全与便捷。

  过境道路:通过规划区的过境交通主要有两条等级较高的道路,承担南北和东西向的过境交通,与主城的联系主要通过穿越中梁山的隧道,分别连接规划区北部主干道、科技南线和规划区南部主干道。

  内部道路系统:形成层级分明的道路等级体系,一条主要的环状干道将主要功能块和两条区域级道路联系起来,快速路和高速公路主要承担过境交通和规划区的集散交通,主干道和次干道主要承担规划区内部各功能单元之间的交通联系,支路主要承担功能单元内部的交通,直接服务于地块。

  景观道路系统:结合整体城市设计的理念,规划区内将南北向主干道配置一定景观功能,形成区内重要的景观大道。

 (2)宜人的街道环境

  在层级分明的基础上,仙林国际化校区充分利用自身山体、绿地及水体的优势,将环境的生态优势有限的利用起来,使得行走于其中的人充分的体会该地区的山屏水脉,为行人提供最为舒适的交通环境。

3.2行人交通系统

  充分考虑行人交通的安全性要求,在空间上实施机非隔离,对关键节点如出入口、交叉口等,应严格区分行人和机动车流线,最大程度保障行人的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1)滨水、滨河步行道

  结合滨水的生活性道路,将沿河各个公共中心、旅游景点、游船、车站等活动场所连接起来,组成地区步行网络骨架,为步行者创造舒适的空间。

 (2)中心区步行系统

  结合中心区功能配置和地块划分设置步行区,形成以步行街区为核心的中心区步行系统。在中心区实行人车分离,保证中心区内部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

 (3)山体步行系统

  严格根据等高线布置规律和原有道路路基形成未来主要的上山道路,将区域内少量的山地建筑与平地道路系统直接联系。

四、校园特色建筑

4.1公共教学楼

4.1.1实景图赏析

4.1.2设计说明

  本建筑设计有两个最大特点,第一点是对周围复杂地形、交通与环境的研究和处理,由于基地地势有高差,东北角高起3 米,分别沿路向西、向南放坡,同时建筑体型庞大,层数不高,占地面积和使用人数很多,其功能的公共性要求在各个方向上均有良好的可达性和开放性,出入口数量众多,因此,建筑设计在几个界面上采取不同的对应方式,构筑合理的空间及交通流线,例如大台阶、架空廊道、天桥等处理。第二点是建筑自身的空间组织方式,由于建筑体量和占地较大,为保证使用的合理便捷,同时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可识别性,设计上采取以两个互相联系的院落式布局安置在用地的西北和东南角,建筑物体块方正,功能空间和交通流线清晰,院落布局开合有致、采光通风良好,为创造优美的校园景观与教学环境提供了便利。

4.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38700㎡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36506㎡

地下建筑面积:

容积率

0.94

绿地率

17%

建筑密度


公共教学楼|总平面图

公共教学楼|立面图

4.2图书馆

4.2.1实景图赏析

4.2.2设计说明

  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图书馆位于新校区入口中轴线上,是整个仙林校区的地标建筑。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1223.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8786.3平方米,半地下自行车库建筑面积2437.5平方米。图书馆共分5层,建筑高度23.65米。藏书量300万册。

  图书馆整个建筑造型既现代又延续着南大百年老校的文化精髓,从南大鼓楼校区沉稳的灰砖、灰瓦和红门、红窗提炼出的色彩元素在新仙林图书馆设计中进行了融合,整个新馆如缓缓打开的书籍,隐喻着一个开放的知识殿堂。南大仙林图书馆在平面功能布局的管理模式上,充分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的交互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舒适性。整个图书馆除古籍善本区域外均采用开架阅览、借还,实行藏阅一体的管理模式,各功能分区均采用大空间设计,可根据藏书情况的变化自由灵活分割。充分考虑了读者与藏书的互动,阅读与交流的开放。

4.2.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54817㎡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48786.3㎡

地下建筑面积:2437.5㎡

容积率

0.93

绿地率

36%

建筑密度


图书馆|总平面图

4.3大学生活动中心

4.3.1实景图赏析

4.3.2设计说明

  本项目的建筑方案由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系主任Preston Scott Cohen教授主创,由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方案合作、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项目位于仙林新校区中心位置,建成后的活动中心不仅解决了新校区学生的文娱活动及社团协会办公场所问题,而且强化了校园的中心景观,增加了标志性与凝聚感,以其独特的风格造型,成为新校区众人瞩目的焦点。建筑物造型独树一帜、体块组合高低错落、变化多端,但同时又与室内功能空间和交通流线紧密结合,围绕内院这个中心,以办公主楼、文娱活动、大小剧场为三个基本点,连贯布局、首尾呼应、顺势而上、形随意动,达到内在场所精神与外部表状的和谐统一。

4.3.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27645㎡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17150㎡

地下建筑面积:0㎡

容积率

0.62

绿地率

36%

建筑密度


大学生活动中心|总平面图

4.4体育馆

4.4.1实景图赏析

4.4.2设计说明

   1.体育馆内部空间形态的功能性和趣味性:

  本项目的内部空间形态丰富而又实用。其缘起于根据其功能划分成的三个主要空间:比赛空间,训练空间及交通健身空间。这三个空间分别根据规模不同,巧妙地采用三个立方体块扭转、咬合而形成一个整体。主比赛场地体量最大,净空要求最高,自然成为控制全局的主立方体。训练馆净空要求较高,且为两层,我们通过下沉半层的空间处理,既解决了训练馆的层高要求又极大丰富了其内部空间的趣味。错半层的空间必然使其交通空间高低错落穿越。打破了单一主比赛馆与训练馆呆板的交通联系方式。适当放大尺度的交通连廊,不仅是师生们联系各健身场地的交通空间,又可以拓展为健身,运动之余的休闲,交流场所。而第三个立方体则是主体育馆的交通集散平台。作为瞬间人流量很大的体育建筑,设置疏散平台是十分必要的。疏散平台不仅可以很好垂直分流不同类型的人流,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消防疏散问题。同时因势就导地在疏散平台下设置小空间的健身场所。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净空的空间来组合、对位,形成既满足功能又具备体育建筑特有活力的空间趣味。

   2.体育馆空间形态和建筑形态的锲合:

  本项目三个立方体块的空间咬合、穿插,为其建筑形态创造了独特的风格。主体育馆空间最高,形成了一个红色铝格栅包裹的红色立方体,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火立方”,主体育馆正方形的平面无论是其内部使用功能到其平板网架的结构选型,都是最经济合理的选择。清晰简洁的平面逻辑是高校体育馆经济型的首选。可是简洁不等于简单粗糙。在立面处理上采用了双层表皮的处理手法,内表皮根据功能正常设置门窗,外表皮通过富有韵律感的红色格栅处理,既起到了遮阳、避免眩光的功能,又塑造了一个纯净富有逻辑感的外立面形象。训练馆的造型是主体育馆同一母体的群化。平实的面砖饰面结合简洁的竖窗、凸窗的处理,体量感与主馆浑然一体。而作为主门厅和交通空间的第三个立方体,既是疏散平台又是紧密联系主馆与训练馆的过渡空间,采用黑色花岗岩作为其外饰面,强调其稳重的基座感。墙面上点缀的正方形窗洞又再次与立方体母体相呼应。三个高低错落咬合的立方体,既是其空间形态的反应,又为南大仙林国际化校区贡献了一座个性鲜明的体育馆建筑形象。

4.4.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76500㎡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16787.25㎡

地下建筑面积:1695.48㎡

容积率

0.22

绿地率

24.52%

建筑密度


体育馆|总平面图

体育馆|剖面图

4.5校史档案馆、博物馆

4.5.1实景图赏析

4.5.2设计说明

  南京大学校史档案馆、博物馆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建筑层数3层,建筑面积4990平方米,用于收藏和展示南京大学百年校史的档案和实物。校史档案馆、博物馆与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共同构成了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主轴线的中心组团,是校园中心重要的公共建筑,是校园空间序列中重要的节点。

  校史馆的建筑体量是由五个倾斜方盒子构成。五个建筑体块的虚实不同、倾斜不同、高低错落、相互矛盾、向着不同的方向伸展,因此彼此间的故事也不同。其中,玻璃盒子是门厅;四个红色的铁盒子是展厅,四个红色的盒子则代表了南京大学校史上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在校园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象。

  五个盒子通过相互的咬合与穿插巧妙的形成交通空间与休憩空间,各种尺度的共享休息空间点缀在主要的展览流线上,避免了交通空间的单一性,增加了空间的可能性。参观者通过门厅进入后,可以直接进入二层,从二层开始展览序列,依次进入三个主要的建筑展厅完成一个完整的展示序列;也可以直接进入到门厅东侧的临时展厅,交通流线清晰而明确。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校史档案馆、博物馆力图将使用功能、空间、形式和寓意有效地整合起来,打造出一幢能够体现南京大学百年校史的纪念性展览建筑。

4.5.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9066㎡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4990㎡

地下建筑面积:0㎡

容积率

0.55

绿地率

42.8%

建筑密度


校史档案馆、博物馆|总平面图

4.6基础实验楼

4.6.1实景图赏析

4.6.2设计说明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基础实验楼拟建于新校区一期用地的西南部,东临新校区六号路,西面为市政规划道路,北面紧邻新校区步行大道十号路,南面为仙林大道,位置显要,交通便利,地形方正,地势较平整,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为各院系的基础实验用房。

1、总体布局

   根据一期校园规划总平面、基地现状条件和基础实验楼的使用特点,并且由于建筑体型庞大,占地面积大和使用部门和人数较多,因此基础实验楼应在各个方向上均有良好的可达性和开放性,出入口数量设置较多,最主要的两个出入口非常明显,入口处都有宽阔的集散广场,一个在东侧,接纳从步行大道和六号路以及校园中心处过来的大量人流,另一个在西侧,宿舍、食堂过来的人群由此进入。基础实验楼建筑物体块方正,各功能单位通过室外平台或室内联廊连接,功能空间和交通流线清晰,院落布局开合有致、采光通风良好,为优美的校园景观与教学环境创造了便利。

   2、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上,基础实验楼由四组单元由连廊等相互联系组合而成。东西两单元围合院落组成,有良好的通风合采光。作为校园公共性的建筑之一,实验楼内有多种人流,在致力于在满足基本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创造多种课间休息和交流的空间场所,例如广场、内院、平台、敞廊等。在建筑南侧沿校园环道,布置岛式停车,解决实验楼机动车机非机动车的停车问题。为了避免传统廊式平面的单调,设计中将交通空间进行局部放大,设置八组绿化节点,并增加建筑中间部分的公共活动空间和露天交通平台以促进各院系部门学生的交流。竖向交通均匀分散布置,以利疏散。

3、造型处理

本工程作为仙林国际化新校区的基础实验楼,且其临近城市主干道--仙林大道以及校园主入口景观大道,所以具有树立南京大学标志性形象的重任,具有重要的景观的质,要求具有明快现代、坚实大方的建筑意象。基础实验楼建筑造型简练,色彩明快,富有时代气息。立面设计合理选用造型元素,强调水平方向的韵律感和连续性,建筑构件及建筑材料组织尺度适意,利用绿化节点进行分段形成节奏,以充分体现新世纪新校园的建筑形象。

4、环境景观设计

  结合基地自然条件与周围环境的分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绿化带、绿地以及小品等,从满足人们对绿化生态环境的生理、心理要求出发,尽可能的增加景观休闲空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充满浓郁自然气息、具有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个性独特的完整景观绿化系。

4.6.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49972.8㎡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53093.12㎡

地下建筑面积:0㎡

容积率

1.06

绿地率

33%

建筑密度


基础实验楼|总平面图

4.7文科组团

4.8其他单体

行政办公楼

环境学院

大气科学楼

化学楼

地学楼

政府管理学院楼

游泳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