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

浏览数:373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离西安市82公里。学校位于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西侧,北靠黄土高原,南临渭水,北高南低,海拔440-520m。以渭河二、三、四级阶地为主体,学校在杨凌用地呈北高南低,相对高差83.8米,南北长6440米,呈窄条状;校园占地面积5652亩,总建筑面积约126万㎡,由若干校区组成。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80多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按照“传承历史,体现现代,凸显农林院校特色”、对专业相近的学院进行了集中布置的规划思路,通过合校组建启动规划、“十一五”规划及“十二五”规划三次大的规划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生态环境、景观绿化和基础设施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使学校成为了“画中校园”、“林中校园”,初步达到了“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要求,并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形成了以北校区三号教学楼、南校区中心区建筑群、农科楼等一大批学校标志性建筑。

现将南校区总体情况、南校区中心区建筑群、农科大楼及环境说明如下。

一、南校区总体情况

学校南校区位于杨凌示范区陇海线以南、西宝高速以北,由原林学院校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校区扩展而成,主要以农学、植保、资环、园艺、林学、风景园林、经管、成人教育培训、研究生培养、公共科研平台为主的教学区。校园占地1860亩,东西长约1240米,南北宽约1000米。

南校区效果图

  交通方面南校区道路以行道树命名,将校园道路分成三级路网,主干路如银杏路、栾树路、七叶路宽7.5米,次干路如法桐路、苦楝路、紫荆路、青桐路等道路宽6米,其余三级道路宽3-4.5m,形成了四横四纵的交通网,将南校区分成格状区域和棋盘式分区。

景观方面南校区着重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在整体布局上使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相互穿插围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景观体系。

首先,沿教学主轴线布置景观序列。在主轴东端有耕耘广场,在中部有牡丹园,在农科综合楼前设计景观体系。主轴西端规划了开阔的湿地公园和水上舞台。自然生态的湿地园林,突出体现了农林科技大学所独有的校园环境和景观特色。

其次,在各功能区保留了大面积的广场园林景观,使校内处处有景。在校园东北部有博览园,三号教学楼南侧有枫树广场、北侧有梅园,在学生区有苦棟广场、榉树广场及四季广场,在林学院实验楼东侧有林苑广场、西侧有竹园。

第三,沿校园四周环绕布置了绿化隔离带,降低了外围道路、村庄等对校园环境的不利影响。轴线景观、各区景观和外围绿化带形成了校园立体交叉的绿化景观体系,突显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高等农林特色学府的校园特色和景观优势。

二、中心区建筑群

中心区建筑群包括三栋建筑和学校入口广场,2004年5月竣工交付,是学校合并组建的标志性建筑,由南到北分别为图书馆、交流中心和科研楼,造型典雅,具有明显的建筑特色,楼群前面设有开阔的广场、精美的绿化景观和水景设计。设计方案经全国范围内招标后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完成。

交流中心位于建筑群的中间,地上七层,地下局部一层,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高29.1米,内部设有大、中、小各类会议室9间,会议座位数800个;设有各类办公室和专家工作室115间,可容纳300人办公。施工图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

科研主楼位于交流中心北侧,四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设有各类标准和专用实验室268间,是一座设施设备先进、具有多学科协同研究条件的现代化科研实验大楼,施工图由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该建筑目前已成为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孕育高新科技研究成果的基地。

图书馆位于交流中心南侧,四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1000个,计算机位516台,是一座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不同风格的中庭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创造了优美的阅览空间。施工图由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建成后的图书馆除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外,还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农业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耕耘广场位于南校区东大门与国际交流中心连体建筑之间,南北各至银杏路,面积3.71万㎡。为学校中心广场,亦是南校区核心景观区,与中心区建筑群共同展示学校新的标志校园风貌。

广场以交流中心为中轴线,规则式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与两侧微地形栽植的高大乔木构成U形围合空间。

广场设计突出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和农田生态景观,并充分体现农林院校学科特色。南北两侧为象征秦岭山脉的微型凸起的山地地形,以“林”为主题,栽植有雪松、油松、白皮松等常绿高大乔木。山坡下分品种群植有碧桃、美人梅、紫薇、木槿等4种花期较长的赏花乔木,亦寓意秦岭北坡的果园。成片绿地象征关中平原,栽植有美人蕉、芍药等红色花带。大门口两侧的迎宾水池象征农田灌溉渠,将草坪和广场铺装连接起来。广场中央有45个常绿植物种植池构成的“田”字形方阵,突出“农”的主题,总体体现了我校农林水的学科特色。

根据主体建筑的三连体特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字的深厚内涵,广场各要素均按三部分设计组成。一是广场设计有三组雕塑,分别用三种不同材质构成,即大门两侧的一组铸铜浮雕分为“古代农耕文明”和“现代农业科技”,寓意“继往开来”;广场绿地南北两侧为一组花岗岩石雕,北侧锋利未饰的为“耕”,南侧修磨圆钝的为“耘”,寓意“耕耘天地间”;下沉式中央广场的不锈钢绿色雕塑造型为腾起的梯田,寓意“希望的田野”。二是广场常绿植物修剪有三种模纹图案。进门两侧的为校名英文简称“NWSUAF”和欢迎语“WELCOME”造型;广场中间草坪连接处为中国传统的“回”字形图案;下沉广场东西两侧为圆形和方形图案。各种形状综合运用,既有大学校园的人文情怀,又有学术殿堂的理性沉思。三是广场水体亦由三部分组成。进门两侧为条形迎宾水池,下沉广场为圆形隐形喷泉,环绕国际交流中心一周的为方形水池。加之主体建筑的三连体特征和学校农林水三个主要学科,整体广场设计充分体现“三”字的传统文化内涵。

耕耘广场以常绿植物为主,与红色建筑物相互辉映,将东西方园林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融自然美、人工美、几何美为一体,整个广场简洁开阔、庄重大气,充满现代气息,营造出清雅舒适的求学、治学环境,体现浓郁的农林院校校园文化氛围。

三、农科大楼及环境

农科大楼是我校与农相关学科进行办公、实验及科研的综合性大楼,由北向南依次布置为园艺学院楼、农学院楼、植保学院楼、资环学院楼,各栋楼间通过连廊相互连接,既保持各学院的相对独立,又方便相互联系。地下室为种子资源及人工气候室,一层为公共教室及实验室,二层为四个学院的行政办公室,三至七层为各学院教授办公室、专业实验室,八至九层为研究生实验室、公共教室。教授办公室布置于南向,实验室布置于北向,教授办公室与实验室相互对应,方便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每层都设置了一定面积的交流区域,营造舒适的学术交流氛围。

农科楼为九层框架结构,局部地下一层,总高度41.8米,总建筑面积8.67万平方米,2015年8月竣工交付。共设有70间本科教学实验室,95间行政办公室,248间科研实验室,268间科研办公室,2间台阶教室。该项目紧邻南校区西大门,位于南校区中轴线上,四周没有大体量建筑,与东侧的中心区建筑群东西呼应,是我校“十二五”期间的标志性建筑。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设计。

该建筑围绕两个中庭展开设计,位于中轴线上的中心大厅主要起人流集中疏散的作用,它贯穿建筑的东西,也是将来休闲展示的主要空间。位于南北侧的两个中庭主要被定义为生态休闲中庭,它主要起丰富室内环境,改善通风及增进交流的作用。建筑以砖红色为基调,采用大实大虚的设计手法,增强建筑的体量间的相互对比,形成大气磅礴的建筑形象。砖红色的面砖被广泛运用在主体建筑中,与学术交流中心建筑色调相互协调统一,形成南校区主要基调,农学院与植保学院中间四层通高的架空层,使建筑雄伟大气。金属的门窗和精细的玻璃幕墙丰富了建筑的细部,更使得建筑更为人性化,传承了西北农科大的文化精髓。沿中轴线建筑底层挑空的高度和比例经过仔细的推敲,在整个大楼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充分的吻合了校园的艺术特质和文化氛围。

农科楼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5131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

86700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83300

地下建筑面积:3400

容积率

1.39


绿地率

39%


建筑密度

29.2%


牡丹园位于农科楼东侧,是南校区的中心景观区。学生集会广场位于农科楼西侧,是学生集会及师生员工室外活动的场所。

小西湖位于农科楼与西大门之间,东临柳荫大道,西接七叶树路,南到青桐路,北至枫杨路,总面积5.81万平方米,2014年建成。是供师生学习、交流、休闲及教学的良好场所。

小西湖水面面积1.69万平方米。由南侧的曲折水流、中间的宽阔水面及北侧的浅水湿地三部分组成。溪流、跌水、喷泉、瀑布景墙等各种动态水景与宽阔的主体水面形成了动静结合、丰富多样的水景景观。

小西湖的植物绿化面积共3.48万平方米。园内的路网结构将其由外及里、由高到低分为彩叶树、花木树、灌木花卉和水生植物四个观赏带。

湖体北侧的湿地植物种植区面积0.18万平方米,栽植有十几种水生植物。同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特性和人工湿地的特点,构成了比较先进的、可循环净化的水生态系统。

湖内各种铺装面积共0.48万平方米。散布在林间的廊亭、座椅以及湖体中央东西两端的小型广场,为师生们提供了舒适惬意的交流、活动空间。

小西湖水景景观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层次分明,活动空间宽绰舒适,校园东西轴线景观明亮通透,整体构建出简约、阳光、亲切的现代田园湿地景观。

好的建筑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让景观融入建筑,延伸至建筑内部,同时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恰如其分地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使建筑与环境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这是我校这两标志性建筑的主要特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建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