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浏览数:4015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一、校园总体规划

1.1基本信息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位于海河中游南岸,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内,占地面积2435711.3平方米。

  校区总体规划体现“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理念,充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学科的集聚与融合、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融合。北洋园校区的规划建设还体现了对卫津路校区校园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的传承与发展,在承袭老校区建筑特色的同时,着力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

 20159月一期工程约90万平方米建设全部竣工启用,12个院部以学科组群的形式整体迁入,部分涉及基础实验课程的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也开始在新校区的新生活。学校教学科研主体功能逐渐将向北洋园校区集中,卫津路校区将成为高端培训、新兴学科培育、重大科技攻关和文化创意为主的特色基地,新老校区资源互补,共同繁荣。

1.2 规划布局

1.2.1传承天大校园文化精髓,以学生公共活动设施群落为校园核心

(1)采用东西向校园中轴

承袭了天大现有校园的传统,以东西中轴均匀划分校园空间,为中轴南北两侧预留宽阔的发展区域。

(2)精心营造以学生公共活动为校园核心的中轴空间

将公共教室、图书馆与学生活动中心等学生最常用的设施建设在中心轴线两侧,与学校入口区域的主楼,共同形成充满活力、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园中心建筑序列。

1.2.2国际尖端科技的示范性绿色校园

(1)采用促进师生融合交流、可步行的紧凑校园布局

“人行优先、自行车方便、车行可及”为交通规划的最大原则。通过环形的服务道路结合南北向的干路,围合出800见方的步行校园核心区,搭配各具特色的园道、街、巷、小径,为师生们提供了多元选择的人行路网。

(2)将便捷的学生生活区妥善镶嵌于学院组团之间

以便于管理的规模,将学生宿舍错落地镶嵌在中轴两侧及学院组团之间,便于学生在校园内的行动。学生生活区沿中心河的界面,设置了具有公共使用特性的空间(包括食堂、交谊厅等),有效强化了“绿链公园”的活力与公共意象。

1.2.3人性化校园

(1)运用中等合宜的建筑高度与密度,形塑校园宜人的尺度

建筑以多层为主,均匀地布置于基地中,余下的其它用地,作为校内交通及开放空间使用,创造疏密有致的校园空间。

(2)引入环形水系景观园廊,强力链接校内外公园体系

优美闲适的中心河,阳光、草坡与林荫小径,形成了具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浪漫风情的“天大特色公园”,成为促进院际交流的绿链公园。公园西侧,空间逐渐展开,形成了大片生态湿地,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既具有净化污水、滞留雨水的功能,同时又是学生休憩的好去处。

(3)形塑学群前院及组团内各具特色的胡同,有机构成学术交流通路

各个学群前均设置了由回廊环抱、气势恢宏的“学群前院”,该空间将成为平日学生活动及举行庆典的理想场所。各个学群内均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内庭、街巷、穿堂,构成了学群内各院系的“特色胡同”。

(4)充分预留成长空间,提供学校持续发展的契机

各学院可沿学群轴向,有机地向南北拓展,环路外侧亦充分预留了可与校园结为一体的开发地块,作为新学院设置或产学研合作的成长空间。

鸟瞰效果图

实景图

1.3总平面设计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2435711
总建筑面积
880161
容积率
0.6
绿地率
35.5%
建筑密度
20.5%


总平面图

功能分区图

二、校园自然景观建设

   新校区的建设规划依据现代建筑艺术的观点,致力打造一个环境优美、艺术气息浓郁的新校园。新校区建成后,校园绿化率将达到35%,水系覆盖率为11.9%,最终将形成以湖泊、人工湿地为核心富有特色的湖畔水景式绿色生态校园。此外,校园内还包含大小不同的7座桥梁、8个园林、10个广场等诸多景观。

  “两河两湖湿地水生态系统延续天大师生对湖和水的记忆。两河护校河和中心河,两湖为青年湖和东侧敬业湖,一湿地即为青年湖西侧的生态湿地。这些水系、湿地再现西沽旧址花堤蔼蔼,北运滔滔的美景与七里台校区的缤纷海棠季,是新校区人文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景观图

三、校园道路交通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于天津市津南区的海河中游,海河教育园区二期建设项目区内,距离卫津路校区22KM,滨海新区40KM,天津机场30KM,周边与双港经济开发区、津南新城、南开大学相邻,是未来天津市的重点发展地段。

校园道路交通规划以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为总体方向,结合对绿色能源、水生态、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打造创新、合理、人性的校园绿色交通环境,促进天大北洋园校区的可持续发展。

  天大新校区规划方案采用了“核心岛”的规划理念,中央核心岛内集中布置图书馆、公共教室、本科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教学实验楼,核心岛外将学生公寓与学院组团穿插布局。这种布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师生的出行距离,从整体上减少了校内出行总量,有利于绿色校园环境的塑造,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

  新校区最大出行距离东西向为2.5公里,南北向为2.0公里,处于自行车比较合适的出行距离范围内,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在整体规划方案理念的指导下,将通过机动车、校内巴士、自行车、人行等详细具体的各系统设计,营造低碳、环保、慢行的校园环境。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四、校园特色建筑

4.1综合教学实验楼——弥漫时代气息

4.1.1项目简介

  综合教学实验楼组团总建筑面积3.8万平米,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实验、实习场所的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综合性教学楼,由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电子电气教学实验中心和语音室及计算机实验中心三部分组成。

  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内各设有普通物理光学、力学、热学、电学实验室,物理演示实验室、创新实验室、近代物理和高等物理实验室。电子电气教学实验中心和语音教室内分别设有各类电子技术、电子工艺、新技术实验室及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则由计算机机房及计算机实验室组成。

  综合教学实验楼建筑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新校区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及对老校区建筑风格的承袭,建筑体量尺度适宜,层次分明,富有韵律感。整组建筑沿中心河及绿化带一侧均作了退台处理,使建筑与绿化空间建立了对话关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室外开放交流空间。此外,沿主轴线两侧的两个建筑,一高一矮、一方一圆,既有对称意向,又有所差异,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点睛之笔。在建筑外立面上,选用暗红色系页岩砖作为主体材料,庄重大气,延续了老校区的建筑风格和语言。整体设计富含文化气息,又具时代特征。

 

效果图

实景图

4.1.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32116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38761

地下建筑面积:
容积率
1.27
绿地率
20.1%
建筑密度
34.56%


总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4.2图书馆——彰显书院气质

4.2.1项目简介

   图书馆组团由图书馆和信息与网络中心组成,总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位于新校区东西主轴线上,是校园核心岛的中心,东与公共教学楼相邻,西侧为景观绿地和学生活动广场,并与2个学生食堂毗邻,位置优越,方便学生的学习与活动。

   新校区图书馆共4层,既有公共服务大厅、阅览室、网络机房、采编中心、会议室、报告厅及各类办公室等功能区,又有专门供师生使用的自习室、读者研究厢、试听教室、咖啡吧、茶吧、休息厅等场所,功能齐全。室外庭院内布置了草坡及树阵,并设置了室外景观水池、木质景观休憩平台、小品、景观铺地等,形成了一个幽雅静谧、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学生可以在这里阅读、休憩、交流学术、欣赏景色,也可举办各种典礼仪式和文化活动。

   图书馆组团方案借鉴中国传统建筑以“庭院”为中心的空间组织模式,总体呈长方形,设有中心庭院。该建筑布局注重体现现代大学多样化的功能需要,由建筑东侧的大跨度门厅入口,引导人流进入中心庭院,再依次到达图书馆内部大厅、学术报告厅等场所。可穿越的空间结构不仅为空间体验带来了愉悦感,同时共享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展示了当代校园文化中所提倡的公共性与平等性的人文需求。

   新校区建成后,图书馆组团成为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富有书院气质的建筑设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设施、静谧舒适的阅读氛围及优美宜人的庭院环境都吸引师生的驻足与欣赏。


效果图

实景图

4.2.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48250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45929.65

地下建筑面积:8390.1
容积率
0.963
绿地率
32.4%
建筑密度
24.6%
图书馆藏书量
1000000
图书馆座位数
3700


总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4.3学生活动中心——摇曳湖光悦影

4.3.1项目简介

  学生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在校园东西主轴线的最西端,坐落于新青年湖畔,建筑内包括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区、学生社团活动区、艺术教育活动区及学生服务与办公区,可供学生举办各类竞赛、展览、会议、演出及多种社团活动。

  学生活动中心临湖而建,3个简单的矩形体块依次排开,从教学区的严整对位,逐渐过渡到湖区的自由舒展。中心岛内侧建筑外墙沿用了校园通用的红砖,窗口规范,整体风格严肃规整;湖区一侧建筑外墙通透,将优美的湖畔景色纳入其中;中区建筑则承上启下,拉丝不锈钢的外衣一边朦胧地反射着红色的砖墙,一边映照着透明的玻璃,反射出湖畔的美景和多变的天气-,既体现学校严谨的校风,又描绘着青年学子的活泼与浪漫。

效果图


实景图

4.2.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分析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16045
总建筑面积
地上建筑面积:10145

地下建筑面积:
容积率
0.63
绿地率
19%
建筑密度
28.7%


总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