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对标:新时代大学校园规划路在何方?

浏览数:341

对标:新时代大学校园规划路在何方?


致知力行,继往开来!谱写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制定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教育进入由普及为主的长周期转向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的新周期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导向作用,对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为服务教育“十四五”规划制定,疫情期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线上公开课形式邀请专家大咖围绕“十四五”期间教育规划面临的形势、规划方法论、重点关注问题等精准开方,对症下药。

今日带来公开课笔记第六讲——《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目标下的大学校园空间规划》。

本期专家: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FIDIC认证咨询工程师。

纵观国内外,许多大学在历史进程中,均经过多次规划建设发展,形成现阶段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校园。当前,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个大学先后进入快速发展的过程,大学校园必然会随学校定位和事业需求的发展而变化。无论是大学新建校区,还是对原有校区的改建扩建,都需要有明确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指导。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既包括规划、建设、教育教学等内容,更涉及文化、经济、生态等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做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对形成创新的学习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做好面向十四五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要聚焦高校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新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在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之后,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发展能力。在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方面,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党和国家实施的重大举措表明,我国教育已经进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阶段,一系列教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也对未来一个时期规划设计新时代的大学校园提出了新任务新挑战。因此,在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这不仅是十三五,也将是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规划的重要关键词。二是关注“人文、绿色、创新”,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关注校园特色的建设。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对高校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目标下的大学校园空间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二、做好面向十四五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要加强顶层设计,按照校园总体规划程序与方法推进。

校园规划既是目标驱动,同时也是问题推动和实施推动的工作。在工作方法层面:基于目标的规划要明确事业发展目标和空间规划目标;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响应省市地方发展目标要求;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对标国内大学校园建设趋势。基于问题的规划要梳理和判断校园现状及问题,汇总问题和分析关键问题。基于实施的规划要明确规划期限,同时结合年度实施项目推动总体规划。

校园规划工作组织一般可以参照以下框架模式,在制定工作框架时,专家论证和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征询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1.png

在校园规划工作程序方面,一般要按照以下流程推进。需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现状调查工作要注重师生参与。二是形成规划初步成果(征求意见稿)时,要征询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2.png

在校园规划工作成果方面,一般可以分为四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校园设计导则、重点片区设计。

由于总体规划涉及校园选址、功能布局、土地利用、道路结构、市政设施等方面,因此总体规划工作成果要突出以下内容:如何落实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规划理念与空间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功能布局与资源配置(功能分区,资源调整,分期建设);校园空间环境规划(空间特色,文物保护,景观规划);校园保障能力和智慧发展规划(校园交通,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等。

随着各种专项建设工作的需要,校园专项规划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如资源统筹专项规划、交通系统专项规划、校园景观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历史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等。不同的专项规划需要学校不同部门参与完成,包括资产处、发展规划处、规划基建处,交通保卫处、修缮处、后勤处等,以确保规划成果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做好面向十四五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要参考规划实践案例,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以四川大学总体规划和长安大学总体规划为例,较好地实现了以上要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将其作为参考。

3.png4.png5.png



写在最后:

大学校园的规划是动态、弹性的规划,当前校园规划基于实证主义范式,在数据分析、理性论证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互动、关注校园使用者的共识等因素。同时,以项目设计推动规划工作也成为一种新的探索。

▋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教育部规划中心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