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创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燕园校区的中长期规划丨中国绿色学校

浏览数:512

“创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燕园校区的中长期规划丨中国绿色学校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校址迁入原燕京大学校园。现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是在原燕京大学校园的基础上逐步向周边拓展形成的,故名“燕园”。燕园校区内集中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和大规模的教学科研功能,空间矛盾突出。为了更好地适应北京大学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北京大学实现“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做必要准备,由北京大学房地产管理部委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对北京大学燕园校区进行总体规划。

1.jpg

2.jpg

本项目在2004年校园规划基础上,充分认识现状问题,总结几年来校园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校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寻求一种新的校园空间秩序。目的在于合理利用空间,保持传统风格,优化功能分区,保障教学科研,改善学生住宿环境,组织好人流车流,保护好国家文物,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态型校园。使北京大学既能成为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学术中心,又能在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发挥主导影响作用。

调整教学科研用地

3.jpg

公共教学区

本次规划大幅增加了教学科研用地的比例,规划将蔚秀园、承泽园等地的部分教职工住宅区改成教学科研区,并在成府园规划建设用地新建教学楼,形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区,满足未来的公共教学要求,并且使布局更为合理,有利于交通组织。

理科教学科研区

规划中的理科教学科研区集中于校园东门附近、燕东园西部、中关园西部及成府园东部和南部等地区。通过新建部分教学科研楼,并改扩建一批现有楼宇,使各理科教学科研区相对集中于主校园外围的主要出入口处。

文科教学科研区

规划将学校部分文科院系迁至校园北部的古建园林区中。根据古建园林区的历史变迁、现状空间结构,结合文科的学科性质,对古建园林区进行清理整治,并遵从古典园林风貌与合理的环境容量,进行建筑设计与安排使用单位,从而建立书院式的环境宜人的文科教学科研区。

4.jpg

增加公共绿地

此次规划力求将大块的集中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和景观要素,在校园内部贯通和串联着各主要的功能区,烘托和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和静谧气氛,达到视觉上的和谐和心理上的愉悦。

5.jpg

控制指标

本次规划通过新增部分集中公共绿地,对原有环境进行整治改造,以及在新建用地中对绿地率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等手段,规划增加公共绿地10公顷,使公共绿地面积达到校园用地面积的43%以上。

中心绿地

规划以未名湖风景区为核心的、贯穿燕园南北的中心绿带,南门至百讲的景观轴线以及东门到图书馆的景观轴线带作为中心绿地,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户外交流活动场所。

其他绿地

在南部教学和生活区,营造新的集中绿地,缓解高密度建筑群带来的压抑感,创造适宜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传承特色风貌

6.jpg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是一座具有优秀建筑传统和园林特色的校园。对于燕园校区内各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本轮规划予以保留,以期保护燕园传统风貌。

开发地下空间

7.jpg

清理停放废旧自行车或堆放杂物的地下空间,逐步开放部分场地作为地下停车空间,其余作为教学活动场所或服务设施空间。

项目进展与未来展望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总体规划(2016—2030)》编制完成以来,作为校内校园建设的指导和依据文件,相关建设改造正在按照规划方案有序推进。长期以来,燕园校区的建设用地较为缺乏,校园建设面临较大压力。本轮校园规划通过综合权衡,希望尽最大可能保留校园内的绿地和园林景观,保护燕园传统风貌,保留各时期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并尝试通过各类功能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和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和服务支撑条件。

8.jpg

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加强“四个中心”建设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规划要求,北京大学的校园规划建设将积极响应和落实这一规划要求,疏解燕园校区功能,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和创新活力,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条件支撑,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设计单位: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