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江立敏丨系列报道④

浏览数:145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江立敏丨系列报道④

走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校园面貌也焕然一新,校园已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基地。

我国设计师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扎根中国大地,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融合创新理念,设计了大量高品质校园,获得师生赞誉。他们的校园规划设计实践及理念更引领着新时代校园规划方向。

今日为您介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江立敏。

个人介绍

江立敏,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四时方院创新设计中心主持人。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副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分会医养建筑学术联盟主任,“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专家库成员。

江立敏先生长期从事教育文化体育及医疗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倡导“自然营造学”建筑设计理念,即关注设计的自然中营造、自然的营造、自然地营造,强调建筑师在设计中的人文与情感融入,在医疗建筑设计中还提出了“微创新方法论”。主要作品有: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深圳肿瘤医院二期、海南省三沙市文体中心、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医院、碧道之环(深圳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馆)、汪曾祺纪念馆特色文化街区、中国科技大学高新园区图书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院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分院、安徽大学体育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中国建设银行无锡疗养院改扩建、天津师范大学体育馆、上海漕河泾万丽酒店、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楼等。


▲ 大学校园规划和教育建筑近期实践

在设计实践之外,江立敏先生还注重科研探索与学术研究。他带领一线设计师,编著出版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从校园规划与设计出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建筑设计导则》、《优秀医疗建筑作品集》、《校园建筑与环境疫情防控手册》等专业图书,并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二十余篇学术期刊论文。

▲ 部分编著图书和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封面

江立敏先生还将专业实践经验和知识传播给社会和学生,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生导师,他已指导培养了十余位硕士研究生。此外,依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互联网平台,四时方院进行了几十场专业沙龙、学术直播和行业交流活动,得到业界积极评价。

▲ 四时方院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 双一流大学系列主题讲座——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从校园规划和设计出发

学术观点

江立敏先生所带领的校园规划与教育建筑设计团队立志成为面向未来的专业化、全龄段教育空间探索者和塑造者,在校园规划设计实践中关注:基础教育——与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室革命、校园更新——与城市更新相同步的大学校园改造、学科交叉——与创新行为相契合的学习空间。

生态本底 自然营造

在大学校园规划中要尊重校园的自然本底,以自然营造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进行营造。校园规划如造园,需因地制宜,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校园所处自然环境、山水格局是最大的资源。在校园规划中妥善处理原生自然、衍生自然和人文自然的“自然营造学”多维度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关系。

▲ 自然营造学框架


有机生长 动态更新

以系统的、动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当下的建设也是未来的历史,立足长远、奠定格局、回应需求、留有余地,在设计阶段也考虑运营和后期使用。

关注世界一流大学设计趋势及借鉴建设发展经验,规划及单体设计具有前瞻性的格局,在近期实施中适度留白,预留未来校园开放、更新、发展的余地。

▲ 《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图书封面

文化群落 文脉融入

以“促进交流”为功能内核,以“万物互联”为组织原则,以建筑群落为形式表达,塑造人文情怀的场所空间。校园群落空间的形态与其内容一样,都需要适应未来,采用跨学科、集约型的群落功能组织策略;运用模块化、标准化的组合,强调群落的高能效、高适配度、高灵活度的建造系统,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强调师生互动交往交流对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注重多层次交往空间的营造。

校园根植于其所在的自然资源环境、城市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传承,并将其融入校园外部空间的营造和单体设计之中,力求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特点;强调空间与建筑的教育意义,使校园空间成为校园精神的载体。

▲ 校园群落空间发展趋势

复合网络 城市耦合

校园复合化与网络化:以综合视角入手校园建筑群体空间和单体塑造,基于未来教育形式与心理需求,强调功能与空间的复合化和多元化,引导多层级和多形式的交流。

校园融入并服务城市:强调校园的社会责任,使校园成为城市的文化资源中心、创新创意中心、经济与科技的引领者,从校园功能的策划到整体功能布局、与城市共建共荣。

▲ 复合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

空间进化 四种维度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教育面临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科结构和产学关系的变化。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空间面临变革与挑战,校园城市空间、校园群落空间、校园个体空间、校园虚拟空间是当代大学校园进化的四个维度,并组成面向未来的校园空间整体观。大学校园的管理者与设计者应当从整体出发,树立与城市共生共荣、以交流为功能内核、以虚拟空间为拓展的面向未来的校园空间整体观。

▲ 大学校园空间进化的四个维度

个人荣誉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副主任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分会医养建筑学术联盟主任

“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专家库成员

上海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工程咨询行业专家

上海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

代表作品

校园规划

▲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2021年规划设计)

▲ 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2021年规划设计)

▲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2020年规划设计)

▲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规划修编(2019年规划设计)

▲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2018年规划设计)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2017年规划设计)

▲ 北京吉利学院整体搬迁成都项目(2018年规划设计,教育部2021年度优秀勘察设计奖规划设计一等奖)

▲ 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2011年规划设计,2019年优秀勘察设计奖规划设计三等奖)

▲ 青岛理工大学嘉陵江路校区规划改造(2016年规划设计)

▲ 内江师范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2014年规划设计,2019年优秀勘察设计奖规划设计二等奖)

教育建筑

▲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南部创新研究中心(2021年设计)

▲ 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后勤服务中心(2020年设计)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浦东新校区立信公社(2020年设计)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图书馆(2018年设计)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体育馆及生活综合体(2018年设计)

▲ 安徽大学体育馆(2007年设计,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 兰州大学学生活动中心(2015年上海市优秀设计二等奖)

▲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馆(2013年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奖三等奖)

▲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学校(衢州)(2020年设计)

▲ 深圳光明高中园(2020年设计)

▲ 双河镇九年制义务学校震后重建与复兴(2019年设计)

202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