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规划与建设服务网

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4大原则和5大对策(附案例)

浏览数:446

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4大原则和5大对策(附案例)

时间:2016-11-27  来源:高校基建


一、案例:华南理工大学历史建筑更新改造

  松花江路14-37号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原为老中山大学时期教授的居住区,现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在完整街块内,北面一列是61930年代建成的1层坡屋顶别墅,南面一列是41970年代建成的2层高双拼别墅。由于年久失修,整个街块的建筑破败,更有部分建筑已成危房。

  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同时改善该区域的校园环境质量,从2004年起至今,经过三次渐进式的更新改建,将这一破败的历史街块逐渐转变为一个独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建筑师工作室,为校园创造了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创新基地,为社区创造了一个自然、人性化的公共活动场所。

  在总体布局中,通过梳理街区肌理,去除一些过去在使用中无序加建的临时构筑物,获得较为完整的历史空间架构;再适度加建,在各独立建筑之间建立必要的空间联系;在外部空间的关键位置嵌入新的功能模块,从而划分、围合庭园空间。庭园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我们通过园林化的概念建立场地秩序,将原来孤立的各单体建筑整合为整体的园林空间,建筑与庭园景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在庭园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树木,精心布置廊桥亭舍、果树花卉,在入口门厅和庭院中心位置设计了具有岭南特色的锦鲤鱼池,使庭园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营造了一个极具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多层次的新时代岭南庭园。


二、高校老建筑保护与利用的4大原则

1. 原真性原则

  在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保护中应最大可能的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尽可能多地保护好环境中真实的物质载体,如历史性建、构筑物等,它们是构成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整体氛围的主导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高校历史建筑环境的整体风貌、历史氛围及历史含金量。对历史性建筑物、设施及构筑物应采取积极维护、整修的态度,为后期进一步整治和完善留有余地和可能性。不要看到高校历史建筑环境中的建筑破旧或设施残破,认为其没有使用价值和保留价值而拆除或换新,然后一些现代风格建构筑物的频频出现在高校历史建筑环境内。因此,在对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保护时,要认真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历史风格、历史信息,尽量地维持其原历史风貌,维持环境原有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而不是清一色的修复成的某种风格。

2. 整体性原则

  对一个学校的第一印象不是某幢建筑的风格独特或出类拔萃,而是这座学校整体的协调与空间环境的组合所产生的总体协调的美感。也就是说,在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必须考虑其整体性。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不是孤立在学校角落的景点,而是学校整体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必须从学校的全局出发,不能和学校整体分割来,要努力加强历史建筑与学校其他建筑的联系,从绿化系统、交通系统等多方面考虑历史建筑与学校的联系。整体性保护不仅包含着对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物质空间环境的继承发展,还包括学校历史文化保护与发扬。

3. 功能多元化原则

  随着高校的发展,人们对对娱乐性、交往性、参与性、文化性、多样性等不断追求,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的营造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一功能的满足上,而是要有休息、娱乐、展示、学习等其他功能的融入,朝着功能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多元化是校园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地段往往是校园人流密集地区,各种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正由于这种多样性,才使高校历史建筑能保留有浓郁的学习生活气息和休闲环境,给人以变化而不是单调的感觉,并让使用者在任何时间能主动选择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作为休闲空间,而不是只作为穿行的通道。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保护与利用中,要考虑其作为校园内的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满足,除了建筑外环境基本功能之外,同样承载着许多综合性功能,比如交流、休憩、游览等。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过程,不可能在同一个时期内对所有的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进行改造、整治,应该采取量力而行,分期发展的步骤,以保护与利用的目标为总的努力方向,从现有的经济实力出发,制定可行的、能够起到实际作用的分期计划和分期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以此作为低标准改造和追求短期效果做法的借口。这些做法表面上看起来经济,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由于很快不适应新的要求而要重新改造,这就造成了重复的资源投入。


三、高校老建筑保护与利用的5大对策

1. 保护范围界定

  借鉴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界定,根据人们的景观视线分析,视线50米内的事物清晰可见,而作为衬景的距离可达到300米,因此,在不影响视线范围的基础上划分为三个保护带,以50米、200米、300米为界限,其所表示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a表示最内圆的半径,即历史街区的重点区保护带;b表示第二圆半径与、最内圆半径的差值,即历史街区的协调区保护带;c表示最外圆半径与第二圆半径的差值,即历史街区的控制区保护市,三者之间的关系为:a=2b=3c

1 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界定图

  外环境保护范围的界定,如图2所示,可分为A绝对保护区,建筑外表皮;B建设控制区,主要车行道路围合外部空间;C环境协调区,扩展其他外部空间。

2 历史建筑外环境保护范围界定图

2. 保证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保护与利用代表了校园历史建筑与整体历史环境保护的两个层次。保护是对历史文物建筑的尊重,而利用活动是对校园历史环境的二次开发,但过度和不切实际的利用活动会严重影响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带来更多负面效果,影响历史建筑的保护。其次,保护与利用这两者对于校园历史环境又是统一的。校园总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变化,展现出一种延续性。所以,不仅仅要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还要保护那些反映校园发展历程的建筑。

3. 绝对保护区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历史建筑是不允许改动其外观的,但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如自然因素等等,其外观也需要修理。对外观的修理要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主要以下3各方面为主。

1)材料保护

  梁思成先生认为,把一座历史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其历史、艺术价值,采用整旧如旧的原则,是为了使历史建筑老当益壮,而不是返老还童

2)色彩保护

  根据高校历史建筑外表皮颜色有着保护较完好及特征明显的现状,历建筑色彩保护可以应用继承性保护方法。如果历史建筑是成片出现,在遵循整体性、原真性保护的前提下,历史建筑可以使用新色彩,但也是以协调固有的建筑色彩为主,以此来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遗产。具体方法是,保留并提取其建筑色彩的精华,剔除固有色中不和谐的部分,建筑色彩的保护方案则提取自原始建筑的色彩。

3)装饰保护

  根据建筑风格突出的特点,需要专门进行照片的拍摄保存和专业的测量保留数据,为环境协调区提取建筑元素提供素材。

4. 建设控制区

  历史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历史建筑的周围环境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生环境仍存在的,而另外一种是原生环境己经遭到了破坏。如果原生环境仍然存在,那么一定对这种原生环境也要加以保存,它们合在一起,构成意义的完整性。如果原生环境己经遭到破坏,就需要对环境进行保护性的设计。主要为以下3个内容:1)保护原有环境;2)合理少量增添必要的交通空间;3)绿化及景观设置维护。

5. 环境协调区

  环境协调区主要关注周围建筑的风格延续文脉。其中建筑文化要素的提取应注重建筑体量、尺度比例、材质色彩、构件符号四个方面。